首页 > DB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DB真人旗舰·(中国)集团|古今中外那些伟大教育家的子女们,最后变成啥样了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2:43    次浏览

人类的教育发展了几千年,教育学家们提出的理论五花八门。中国和外国的教育理念不同,现在和过去的教育理念不同,究竟谁的更好?我们不妨看看古今中外那些伟大教育家的子女,因为孩子的成长最能够检验父母教育方式的好坏。 一、孔子他被称为至圣先师。他授徒三千,其中更有十哲七十二贤。他是中华文化的标志,数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老师。得到这位中国史上最牛老师的教导自然是十分幸运,但做他的儿子可能并不是件很愉快的事。 关于教育,孔子说过这些话,来看看你认不认同: 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庞大,没法一一列举。单看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,你就知道孔子有多牛。“学而不厌” “闻过则喜” “见贤思齐” “有教无类” “诲人不倦” “举一反三” “因材施教” “不耻下问” “逝者如斯” “晓之以理” “温故知新 ”......孔子有个独子叫孔鲤。照理说,圣人的儿子,又是独子,一定要倾囊相授,让他成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了吧?但孔子偏不。有人问孔鲤:“你爸爸有没有给你开小灶呀?” 孔鲤回答说:“没有呀,我曾经两次在庭院里见到父亲,他分别告诉我要学诗、学礼。”这就是著名的“君子远其子”。可见,“我爸是圣人”并没有让孔鲤占到什么便宜,他甚至不能常常见到父亲。按我们现在的观点看,孔子很可能是一位“缺位的父亲”。孔鲤早于其父去世,一生无所建树,学业水平在孔子的弟子中也十分平庸。但这位平庸的“圣人之子”居然也生了一个圣人。他的儿子子思,是《中庸》的作者,孟子的老师。笼罩在爸爸、儿子的双重圣人光环下,会不会压力山大呢?我觉得没必要,因为孔鲤有一项吊炸天的成就,就连他爸爸、儿子这两位圣人都只能自叹不如。这就是: 可见,不论是“拼爹”还是“拼娃”,孔鲤都是当之无愧的“中国古今第一人”。搁在现在,那绝对是“超级人生大赢家”。 二、卢梭他是一位糟糕透顶的爹,甚至从未亲自养育过自己的孩子。但他却写出了一部名垂千古,奠定西方数百年教育基础的巨著。他的很多教育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未过时。 卢梭对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,是他划时代的“儿童观”,就是“把儿童当做儿童”。你也许会说:“这不是废话吗?” 但在卢梭生活的那个时代,儿童并不被视为“儿童”,而是“体型较小的大人”。婴儿一出生就被襁褓紧紧束缚,等他大点时就穿大人风格的衣服,被灌输成人需要学习的知识,被训练听命于大人。卢梭十分看不惯当时盛行的这种“违背自然”“败坏人的天性”的教育方式,并提出自己的见解: 有没有觉得卢梭说的超有道理,觉得他超懂孩子,绝对是位超级好奶爸?然而事实真相却是这样的:卢梭生性风流,情人不断。13岁,卢梭被富婆包养,并和一位管家分享他们的主人。33岁,卢梭和一位女佣同居,一口气生了5个孩子。然后,听着孩子们清脆的欢笑和啼哭,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眸,儿女绕膝的卢梭干了一件99.99%的亲爹都做不到的壮举:把他们全部扔进孤儿院!更让人佩服的是:你认为卢梭的这些糗事是谁告诉我们的?他的敌人?历史学家?No,no,no。是卢梭本人。晚年的卢梭在其著作《忏悔录》中,赤裸裸地披露了自己的隐私、伤疤和恶行: 在世人面前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,这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。卢梭在书中宣称:“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,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,果敢地大声说:请看!这就是我所做过的,这就是我所想过的,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。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我跟前来!让他们听我的忏悔,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,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,看有谁敢于对您说:我比这个人好。' 卢梭是一个充满争议、光明和龌龊并存的人物,但我们这样的凡人也许并不配评判他,他是法国大革命之父,他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。他的五个孩子或许根本消受不了这样伟大的父亲。 三、颜之推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,父母们越来越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对孩子的教育常常从他在妈妈肚里时就开始了。然而胎教早教并非这十几年才火起来的概念,早在一千年多年前,中国一位教育家就提出了胎教和早教。他总结的家教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,也许在您自己的育儿方式上,也能找到他的影子。 以下是颜之推的一些教育思想: 颜之推的家教理念渗透着中国儒家思想,有不少都是我们很熟悉的:“胎教之法”:胎儿能感受到母亲接触的外界事物。因此,怀孕三月以后,母亲要遵循礼仪,饮食娱乐要有节制。“教妇初来,教子婴孩”:教育孩子要趁早,小孩子精神专注,记忆力好,越早教育效果越好。“严慈结合”:父母对孩子既要严格,也要慈爱。一味宠溺会让父母失去威信。“均爱”:如果你生了二胎,对两个孩子要“一碗水端平”。颜之推将他的育儿经验全部写在《颜氏家训》一书里,世世代代影响着颜氏家族。我们常说,一个家族再兴旺,也火不过三代。但颜氏家族却火了五个世纪!颜之推的三个儿子都很有名气,孙子、曾孙名家辈出,他们在操守和才学上都十分杰出。六世孙颜真卿更是家喻户晓的名臣和书法家。 四、华生他是美国大名鼎鼎的教育心理学家。100年前,他做了一个极其牛逼的“恐惧实验”。这个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之一,为儿童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他个人却为此背上了“虐婴”的恶名。他宣称能把孩子培养成任何他想要的样子,但他却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儿子。 “恐惧实验”是华生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争议。在说这个实验前,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实验的主角。 这个当时只有8个月的婴儿叫“小艾尔伯特”。华生给小艾尔伯特展示兔子、白鼠、狗等动物,小艾尔伯特非常喜欢,愿意触摸它们。实验的下一步,是在小艾尔伯特触摸这些动物时敲击铁棒,制造巨大的声响,让他感到恐惧。一周后,小艾尔伯特对动物产生了恐惧。他害怕白鼠、兔子等带毛的动物,看到它们就会远离,低声抽泣,然后放声大哭。 小艾尔伯特的母亲把孩子交给华生,只为每天赚取1美元。察觉情况不对的母亲后来带走了小艾尔伯特,那时他已被这个恐怖的实验折磨了3个月,伤害已经造成。这个可怜的孩子最终没有活过5岁。根据“恐惧实验”,华生得出这样的结论:情绪,包括恐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。人类就像机器,环境怎么塑造、训练,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。大人可以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、塑造和矫正。在此基础上,华生发出了堪称教育心理学史上最狂妄的宣言:“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,以及适合我培育他们的特殊环境,我可以保证把他们训练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,让他们成为医生、律师、艺术家、企业家,甚至乞丐小偷。”但是后来,华生的两个孩子用他们的痛苦向世人证明,这个宣言纯属扯淡!在华生的高压、缺乏感情的教育下,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心理创伤长大,患上严重抑郁症。其中一个儿子在30岁时自杀身亡。 五、斯金纳你不一定了解他,但你一定会熟悉他提出的育儿理念。他对教育心理学的巨大贡献直接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育儿方式。 儿时的斯金纳聪颖、活泼、可爱,他有两个最大的爱好: 长大以后,心理学家斯金纳把这两个爱好合二为一,诞生了堪称教育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好,那就是: 其中,最著名的机器叫做“斯金纳箱”。 这个装置包含一个开关和一个食物盘。当箱中的老鼠偶然按动开关时,它就会得到食物的奖励。在这种奖励的鼓舞下,老鼠的行为得到强化,学会反复按开关来获取食物。这就是斯金纳的“强化理论”。具体运用在育儿上就是:通过表扬和鼓励,强化孩子偶尔出现的好的行为;对于孩子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,使其自然消退。斯金纳是个了不起的心理学家,也是个成功的父亲。他的两个女儿是事业有成的心理学家和艺术家,都深深地依恋、崇拜父亲。他的大女儿说:“我们的爸爸很懂小孩,知道他们要什么。他会做风筝给我们玩,带我们去看马戏团表演....我们非常爱他。” 六、梁启超近代中国有这么一个人,他因维新变法为每个中国人孰知,他学贯中西,是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。这些光环如此耀眼,以至于人们忽视他另一个身份,一位绝世好爸爸。他的一位学生说,“要学先生,须从家庭学起。”而他则毫不客气地表示:“ 谈何容易!” 北宋有位丞相,“两代八进士”,号称数百年难遇。但他和梁启超比起来绝对是小巫见大巫,梁启超的孩子是:“一门三院士,九子皆才俊” 梁启超的孩子都是各个行业最顶尖的学者,他们中有诗词专家、建筑学家、考古学家、军人、图书馆学家、经济学家....但是不论哪个孩子,梁启超都能和他们探讨他们的专业,并给予指导。对于这种学霸中的学霸,我只想说:这样的牛爹,请给我来一打!生于乱世,处在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前沿的梁启超,他教育理念有着“中西合璧”的突出特色。他像海绵一样吸纳西方文化,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坚定的信心。他教给子女中国文化中的正直、严谨,但也像西方人那样善于表达自己的爱。梁启超是一个把对子女的爱放在脸上、挂在嘴边、写在信里的父亲。他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信,并在信中多次提到:“须知你们的爹爹是最富感情的人,对于你们的爱情,十二分热烈。”梁启超甚至肉麻兮兮地称自己的大女儿思顺“宝贝”,并且在她面前“撒娇”!1928年,被病痛折磨的梁启超给生活在海外的思顺写了一封信:“我平常想你还自可,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,觉得像是若顺儿在旁边,我向她一撒娇,苦痛便减少许多。”然而,他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。三个月后,梁启超病逝,他的顺儿没能来得及赶回抱着父亲,看他最后一次对自己撒娇。